先行先試初見成效 首都校企科技轉化提速
智能制造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8月24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中關村論壇第三場預熱宣傳活動上獲悉,小米集團率先牽頭組建的3C創新聯合體,已于7月30日正式啟動實施,3C創新聯合體計劃三年內突破領域內軟性部件組裝等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3C行業智能產線“平臺+模塊”智能化核心裝備等領域空白等。在全國工商聯、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的指導下,3C創新聯合體是新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下,全國第一個民營企業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近年來,受益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機遇,高校與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探索出了新模式、新機制。
企業組建聯合體填補技術空白
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AI實驗室主任王斌談到,當前,智能制造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的熱點領域,也是制造強國之間競爭的新焦點。
在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機遇下,在全國工商聯、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的指導下,小米集團率先牽頭組建3C創新聯合體,并于7月30日正式啟動實施。
該聯合體是新時期國際國內形勢下,全國第一個民營企業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聚焦在智能制造國家戰略方向,具有重大示范效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應對內外部挑戰,以自主創新引領發展;二是應對科技創新高復雜度提升,以聯合協同促進自主創新;三是應對行業發展瓶頸,智能化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四是構建3C行業創新生態,提升創新要素效能。
對于3C創新聯合體接下來的任務與目標,王斌介紹稱,其計劃三年內突破領域內軟性部件組裝等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3C行業智能產線“平臺+模塊”智能化核心裝備等領域空白;突破領域內工業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3C行業工控系統輕量級、產線級控制、遠程維護等領域技術空白;突破領域內智能與工業大數據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多源異構數據融合、工業邊緣計算、工業超融合數據存儲領域技術空白;突破領域內工業軟件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工業知識模型化、軟件化等領域空白。
高校助推跨過科研“死亡谷”
除了企業的努力,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研發重鎮,在創新之路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部長姚衛浩表示,社會資本對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創新項目缺乏熱情,同時資本與科研人員雙方的信任關系也未充分建立,因此科研人員在獲得政府科研項目立項并完成相關科研任務后并沒有足夠的包括管理人才、風險資金等資源用于持續推動成果產業化,導致很多成果擱置在實驗室,無法跨出成果轉化第一步,形成了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死亡谷”現象。
為解決上述問題,北大科技開發部受學校委托,與科創基金管理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共同合作組建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2019年6月,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組建方案經學校校長辦公會審議通過,隨后面向全社會發布管理機構公開遴選公告,國內20余家基金管理機構提交了申請材料。
基金管理機構遴選完成后,管理團隊與數十個意向出資機構進行溝通,推動資金募集工作。2021年1月,基金順利組建完成,工商注冊為“北京元培科技創新投資中心(有限合伙)”。
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則介紹了相關成功案例。王燕表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黃翊東教授團隊研制出國際首款實時超光譜成像芯片,相較于現有光譜檢測技術,實現了從單點光譜儀到超光譜成像芯片的跨越,《Science》雜志將本技術列為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該技術在工業自動化、智慧醫療、機器視覺、消費電子等諸多領域具有應用需求。
在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該技術以作價入股形式進行轉化,落地企業是“北京與光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科研團隊獲得了70%的股權激勵,并參與公司的實際經營,并持續推動公司核心技術的創新迭代。
“該項目公司自創立后獲數億元融資,入選2021創業邦100未來獨角獸、入選VENTURE50(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新芽榜、2021年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獎-集成電路領域前10名”,王燕表示。
? ???
來源:北京商報
本文地址: http://www.qqxuanwuwg.com/4043.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