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23年度“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項目指南
2023年度“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項目指南
為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或“NSFC”)廣泛聯合國際科學組織以及科研資助機構,發起“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以下簡稱“科學計劃”或“SDIC”),促進各國科研人員的雙多邊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開展面向全球挑戰的科學研究。
一、總體科學目標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任務,而全球變化已成為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需要從地球系統科學視角認識由自然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構成的表層地球系統動力學機理,通過多學科和跨學科交叉,研究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動力學特征以及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
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多數位于生態環境脆弱區,共同面臨全球變化下生態環境演變和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挑戰,是實現SDGs,應對全球變化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地區。本科學計劃旨在通過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和人文合作,選擇典型環境-社會系統,如荒漠系統(干旱和半干旱荒漠、草原、農牧交錯帶)、喀斯特系統、高原山地系統和濱海-城鎮系統,針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有關的SDGs,基于地球系統科學理念,研究這些典型環境-社會系統結構、組成和物質循環過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變化,人-地耦合關系及演變趨勢,生態環境承載力和變化閾值,水資源、土壤資源、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實現相關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持。
二、主要資助方向
為了聚焦有限科學問題并實現相關科學目標,項目申請需選擇我國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上述典型環境-社會系統,聚焦我國及世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問題開展環境-社會經濟系統動力學交叉和綜合集成研究,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持續荒漠化和耕地質量退化、喀斯特生態系統退化或石漠化、高原山地脆弱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資源保護、災害防控和區域發展矛盾、濱海城鎮化和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日趨嚴重等問題。通過合作研究揭示上述典型環境-社會經濟系統變化的動力學機制,預測全球變化下環境-社會經濟系統結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演變趨勢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生態-資源-社會經濟相協調的SDGs實現途徑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 典型環境-社會系統地球關鍵帶組成、結構、過程和功能歷史演變
研究第三紀以來氣候變化,青藏高原隆升構造作用與周邊地形地貌形成之間的關系,氣候-地貌-生態系統組合特征、歷史演化的關聯性;近百年來中國及世界相關典型地區喀斯特石漠化、土地荒漠化、高原生態系統退化、山地災害、濱海系統空間格局和生態功能退化歷史演變規律;水資源、土壤資源、生態資源等時空分布以及對人口、土地利用、經濟和產業變化的影響。
申請代碼1須選擇D01、D02、D03、D05、D07下屬申請代碼。
(二) 典型環境-社會系統水-糧食-生態協同關系及相關SDGs實施途徑
開展典型環境-社會系統水-糧食-生態等的動態監測與模擬分析,極端干旱與用水、糧食、生態風險分析,研究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目標相關的SDGs(2、6、13、15)指標間權衡與協同關系,分析和預測核心指標的動態變化過程與主要影響因素,提出健康的環境系統(水、土壤、生態)臨界閾值;研究通過伙伴關系(SDG 17)消除貧困,并優化生態保護、氣候行動、清潔能源利用與可持續農業(SDG1、7、13、15)的決策理論及實現途徑。
申請代碼1須選擇C13、D01、D05、D07、E09、E10下屬申請代碼。
(三) 典型生態系統恢復與碳中和
針對全球變化背景下生態植被恢復與碳中和研究,開展不同尺度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進程的監測及評估;揭示碳循環過程對生態恢復的響應機理,明晰驅動恢復進程中碳循環的關鍵環境因子、生物因子和生態學過程;定量評估不同生態系統恢復措施的碳匯潛力及對碳中和的貢獻;在典型退化區域開展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模式的對比研究,提出有助于實現全球退化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管理模式。
申請代碼1須選擇B06、C03、D01、D03、D05、D07、E09下屬申請代碼。
(四) 干旱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
針對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退化問題,開展長期數據獲取與樣帶生態系統退化監測,揭示干旱/半干旱區過去近百年來極端干旱事件演變規律,開展代表性樣帶自然生態系統植被演變調查;定量揭示大氣氮硫等沉降對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動態的影響機制,量化大氣沉降變化對生態系統碳匯等功能的影響;揭示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機制;采用多方法、多尺度識別自然生態系統退化機理機制,研究自然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為受極端干旱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全球干旱/半干旱區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申請代碼1須選擇C03、D01、D03、D05、D07、E09下屬申請代碼。
(五) 極端氣候對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彈性的影響及機制
針對極端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開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不同尺度上生態系統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抵抗力、恢復力、彈力及時間變異性的監測;系統評估生態系統穩定性等的空間格局;定量極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影響的相對貢獻;綜合評估極端氣候變化事件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風險,為實現極端氣候變化情境下生態系統預警奠定理論基礎。
申請代碼1須選擇C03、D01、D05、D07、E09下屬申請代碼。
(六) 生物多樣性空間格局與保護地體系構建
針對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相關問題,研究“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構成、變化趨勢與未來的主要生態風險。評析“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分析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評估現有保護地體系保護成效,明確保護空缺地區,研究“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地區自然保護地體系總體架構,服務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
申請代碼1須選擇C03、D01、D05、D07下屬申請代碼。
(七) 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濱海環境-社會經濟系統的可持續性
聚焦我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濱海環境-社會經濟系統,擬通過學科交叉手段和對比研究思路,在統一時空框架下匯聚、共享和集成多維時空數據,對海岸帶地區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學和污染過程及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進行系統研究,深入剖析在過去五十年導致典型海岸帶環境惡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進而建立適用于“人-海復合系統”的耦合動力模式,開展社會經濟路徑和氣候變化脅迫下的情景分析,預測未來三十年海岸帶環境與生態系統變化趨勢。建數字孿生海洋系統,為基礎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試驗工具與平臺。
申請代碼1須選擇D01、D05、D07、G0314下屬申請代碼。
(八) 典型環境-社會系統大數據平臺與發展途徑優化決策
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多邊合作觀測和實驗,集成中國及世界相關典型地區氣候、地質、生態環境、人口、經濟、土地利用、政策等信息,建立“環境-社會”大數據平臺、集成模型、決策支持系統。對比近百年來并預測不同地區可持續城鎮化途徑、土地利用與可持續農業、氣候變化、環境與公共衛生和健康、生物資源再生與利用、社會行為與經濟、生態系統保護的協同演進,優化相關水-糧食-生態協調的SDGs實現途徑和可持續發展模式。
申請代碼1須選擇B0607、D01、D05、D07、E09、E10下屬申請代碼。
(九) 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學創新研究
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在盡量降低代際/代內環境與氣候變化風險成本(社會,經濟,環境等)的前提下最大化共享發展的效益。因此,針對“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典型環境-社會生態系統探索可持續發展科學內涵和外延的動態變化及其動力機制,為突破傳統可持續發展理論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局限,探索推進人類世視角下氣候變化和碳中和進程中的基礎假設變化所驅動的理論創新、模型構建和范式突破,并構建在新的技術革命(人工智能,Chat GPT 等)驅動下可持續發展科學的新型方法學,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科學前沿理論和研究范式的變革性發展。
申請代碼1須選擇D01、D05、D07、G0415下屬申請代碼。
2023年度,參與科學計劃合作的境外機構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國際應用系統分析學會(IIASA),具體資助方向及要求詳見附件1。
三、遴選項目的基本原則
(一) 項目申請應以實現兩個及以上聯合國SDGs為目標,基于環境-社會經濟系統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進行研究。
(二) 研究內容需面向有關科學問題和應對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科學挑戰,明確針對實現SDGs有關的環境-社會經濟系統動力學與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
(三) 鼓勵開展前沿領域探索性研究,優先支持具有原創性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
(四) 項目執行過程中突出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國際合作網絡建設(特別是多邊合作)。
(五) 鼓勵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隊伍聯合申請,促進學科交叉。
四、2023年度資助計劃
(一) 資助類型及規模
擬資助“能力培育項目”10項左右,“重點項目”15項左右。
“能力培育項目”旨在支持中外科研人員培育合作關系和開展能力建設,可資助以下形式的研究與交流活動:
1. 邀請“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青年科研人員或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領域優秀科學家來華每年開展1-3個月的短期研究和交流。
2. 結合科學計劃的科學目標和資助方向,開展主題相對固定的、以國內外青年科研人員為主的系列講習/培訓班、研討會。
“重點項目”旨在資助中外科研人員在選定領域開展合作研究,共同培養杰出科技人才和解決區域挑戰背后的科學問題,提出生態-資源-社會經濟相協調的SDGs實現途徑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二) 資助強度
“能力培育項目”資助強度為不超過60萬元/項(直接費用),“重點項目”資助強度為不超過200萬元/項(直接費用)。
(三) 資助期限
資助期限為3年,申請書中的研究期限應填寫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五、申請注意事項
(一) 申請條件
1. 中方申請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應作為負責人正在承擔或承擔過3年期(含)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 外方合作者要求詳見附件1(其中外方合作者中的負責人簡稱“外方負責人”,默認為中文申請書“境外合作人員”欄目的第一人)。
3. 國內合作研究單位不得超過2個。
4. 更多申請人條件的詳細說明請見《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
(二) 限項申請規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包括組織間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以下簡稱組織間合作研究項目)和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本科學計劃框架下的“能力培育項目”和“重點項目”屬于組織間合作研究項目,限項申請規定如下:
1. 本科學計劃框架下的項目不計入“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人員申請和承擔項目總數限2項”的范圍。
2. 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3. 正在承擔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不得作為申請人申請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4.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關于申請數量的其他限制。
(三) 申請人注意事項
1. 申請路徑
申請人須登錄科學基金網絡系統(https://grants.nsfc.gov.cn),在線填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申請書》(以下簡稱“中文申請書”)。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項目負責人”用戶組登錄系統,進入后點擊“在線申請”進入申請界面;點擊“新增項目申請”按鈕,進入申請項目所屬科學部選擇界面,點擊“申請普通科學部項目”進入項目類別選擇界面。
(2)點擊“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左側 + 號或者右側“展開”按鈕,展開下拉菜單。
(3)點擊“組織間合作研究(組織間合作協議項目)”右側的“填寫申請”按鈕,進入選擇“合作協議”界面,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SDIC)-能力培育項目”或“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SDIC)-重點項目”,然后按系統要求輸入要依托的基金項目批準號,通過資格認證后即進入具體中文申請書填寫界面。
2. 預算編報
申請人應當認真閱讀《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須知中預算編報要求的內容,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21〕177號)》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預算表編制說明》的要求,認真如實編報項目預算。
3. 附件材料
申請人與外方合作者應共同撰寫英文申請書(附件2),上傳至中文申請書的“附件”欄中一同提交。外方負責人應在英文申請書上簽字,或提供一封本人簽名的確認函代替。
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合作項目的申請人,需將簽字后的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確認函(附件3)上傳至中文申請書的“附件”欄中一同提交。
4. 合作協議
項目獲批準后,申請人須與外方負責人簽署合作協議(附件4),裝訂在《資助項目計劃書》最后,一并提交。
5. 其他材料
申報自然科學基金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項目的申請人需在申報接收期截止前,將中文申請簡表(附件5)提交至UNEP指定郵箱(unep-nsfc@unep-iemp.org)。
6. 材料報送
申請人應當認真閱讀本指南及附件、《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的相關要求,在線填寫并提交項目申請書及附件材料,無需報送紙質申請書。項目獲批準后,將申請書的紙質簽字蓋章頁裝訂在《資助項目計劃書》最后,一并提交。簽字蓋章的信息應與電子申請書嚴格保持一致。
7. 學術交流
為加強項目的學術交流,促進項目群的形成和多學科交叉與集成,本科學計劃將定期舉辦資助項目的年度學術交流會,并將不定期地組織相關領域的學術研討會。獲資助項目負責人有義務參加并協調外方合作者參加本科學計劃指導專家組和管理工作組所組織的上述學術交流活動。
(四) 依托單位注意事項
依托單位應對本單位申請人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合規性,申報預算的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審核。本項目納入無紙化申請范圍,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規定的項目申請截止時間前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版申請書及附件材料。請在截止時間后24小時內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上傳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無須報送紙質申請材料。
(五) 項目申請接收
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在線申報接收期為2023年8月30日至2023年10月13日16:00時。請申請人注意提醒依托單位科管部門在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關閉在線申報前確認并提交電子版申請書。
六、擬批結果公布
2023年底將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通知資助結果。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張樂,榮念赫
電話:+86-10-6232 8404,6232 6998
郵箱:zhangle@nsfc.gov.cn, rongnh@nsfc.gov.cn
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 747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際合作局
2023年8月30日
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單位介紹:
我單位主要從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咨詢指導(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組織科技成果評價、區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項目戰略研討、專家考察調研、特色小鎮產業規劃申報、田園綜合體規劃申報、研發平臺搭建、開展科技政策培訓、企業內訓等相關業務,以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充分利用自身在高新技術領域的背景、渠道、資源及專業能力,為地方政府和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擅長項目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工信部高質量發展專項、“專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各省市高精尖產業發展專項、技術改造、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等重大投資補助項目。
推薦相關培訓:
9月13-16日北京|“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全方位解讀、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與經費管理改革暨科技計劃項目全過程管理能力提升培訓班
9月20-23日南京|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人員激勵政策解析應用、知識產權運營專題培訓班
9月20-22日成都|“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解讀暨科技項目申報與科研經費管理專題培訓班
9月13-15日蘇州、10月25-27日武漢|‘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暨科技項目申報與經費使用管理、結題審計、綜合績效評價改革專題培訓班
如有相關需求可聯系: 王老師 手機:13426056628(同微信) 、電 話:010-53360176
本文標簽:國家科研資金管理
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本文地址: http://www.qqxuanwuwg.com/5920.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