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研究科學家座談會發言摘登
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 ? ? 編者按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基礎研究科學家座談會。與會院士專家深入研討我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現狀,對未來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提出工作建議。據此,本報推出特刊報道,摘登院士專家重要發言,以饗讀者。
? ? ? ? 張 榮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既是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針對目前基礎研究存在的短板問題,我提出如下建議。
立“大體系”,破“小而散”。強化對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戰略需求的系統性謀劃、前瞻性布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體系建設。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部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
立“活機制”,破“少而弱”。明確戰略科學家培育目標,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重視對非共識項目的價值判斷與培育支持,非共識是許多顛覆性創新的前期特征,應探索建立針對此類項目的非常規評審和管理機制。強化面向國際前沿制定科技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圍繞重點方向、重大平臺和重大任務“自上而下”設立重大項目,探索項目分級結題和國際同行評審機制。強化高校基地作用,吸引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探索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鏈條、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機制。
立“新生態”,破“浮而雜”。要深化高校科技體制系統性改革,把握科研創新規律,不盲目追求為標新立異設項目。探索科技金融校地合作新范式,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基礎研究,與科研人員建立科技創新成果接管前置的“陪跑”機制,不斷提高項目資助容錯率。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增強科研人員進行高水平創新的主動性,推動形成既能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又能充分激發科學家創新潛能的基礎研究學術生態。
? ? ? ? 林忠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不僅對增強我國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具有引領作用,還對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仍然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還沒有搞清楚。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發揮其基礎研究的優勢、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要深化對基礎研究的認識。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做研究的時候不一定有明確的工程應用導向,當研究進行和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發現這個研究工作有其應用之處。要支持青年學者從事興趣導向的基礎研究,鼓勵青年學者做有興趣的研究,做有挑戰的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要加強對使用大科學設施研究隊伍的支持。我國近年來設立了一批大科學設施,利用大科學設施能夠開展非常前沿的研究工作。建議設立大科學設施的使用專項,鼓勵各單位科學家積極使用大科學設施,開展深入可持續的基礎研究。
要加強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對接。我國設立了多個科技重大專項,這些專項都有明確的工程目標,但是相關基礎研究的支持還不夠。如果能夠圍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設立相關的基礎研究項目群,將使專項工作做得更加成體系,成效更顯著。
要加強重大產業需求對基礎研究的牽引作用, 提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效率。前瞻部署和重點支持能夠對產業發展產生革命性、顛覆性推動作用的基礎研究,如原子制造等。在關乎國家命脈的戰略性重點發展方向不斷積累,構建長板優勢;提升應用性基礎研究對于產業創新發展的貢獻率,建立政府主導的基礎研究成果基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提高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效率,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 ? ? ? ?增強使命意識,優化學術生態
? ? ? ? 竇賢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對加強基礎研究相關重大問題作出深刻闡述,提出明確要求,為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時也對包括科學基金在內的基礎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意識,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工作統籌,強化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把探索科技前沿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更有效地結合起來,把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更好地結合起來,切實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建設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
營造寬松包容的科研環境,保護好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要深入實施評審專家被“打招呼”頑疾專項整治,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及對科研不端案件的嚴肅懲戒,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鼓勵自由探索,使科研人員能夠自主命題開展前沿探索。優化項目資金管理,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和科研管理規律,減輕科研人員不必要的負擔。
突出原創,抓好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持續優化有利于原創的評審機制,加強對原創性、非共識、變革性研究的支持,激勵科研人員勇闖科學“無人區”。以探索科學前沿為牽引,加強科學儀器、科研手段的體系化研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資助管理,充分發揮專業機構的學術判斷優勢,強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構建公開征集與主動發現相結合的項目遴選機制,提升重大類型項目資助質量和效能。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推動成果應用,提升聯合基金資助效能。
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功能,打造體系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強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的培養,積極支持中青年科學家承擔重大類型項目,通過重大任務帶動,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長。突出高層次人才培養,構建高層次人才長周期支持機制,加強科技帥才和優秀科研團隊的選育培養。完善體系化“人才資助鏈”,構建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強化國際科學合作交流,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開放創新生態。我們設立了國際科研資助部,全面推進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試點工作。要實施充分開放、包容和靈活多樣的資助機制,建好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平臺,廣泛支持國際化科技人才成長和國際合作與交流,吸引高水平外國科學家來華工作。
加強專業機構建設,提升服務科學家的能力水平。持續深化專業機構建設,統籌建立與科學基金事業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吸引優秀科學家從事科學基金管理,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管理隊伍。
? ? ? ? ?潘建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決條件是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需要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當前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一些不足。為完善我國的創新體系,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
提升基礎研究對長遠戰略目標的支撐能力。基礎研究作為創新的源頭和底層,尤其需要在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就進行前瞻性布局。建議自然科學基金加強與關鍵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通過設立聯合基金的方式,以重大科技任務牽引基礎研究面向長遠戰略目標發展,打通“從0到1”和“從1到100”之間的連接。
加快核心器件設備的自主化攻關。自主化攻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立高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建議鼓勵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組織相關優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用戶等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融合科研機構的研究優勢、企業的產品優勢、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的資金優勢,開展關鍵材料器件設備的自主研發。
培養造就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議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和特色聯合培養人才,形成體量充足、學科齊全、素質綜合的復合型人才儲備,加快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才俊。
堅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當前,更加需要發揮我國領軍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鼓勵他們出境開展學術交流,強化友好國際學者與我國合作的意愿。
? ? ? ? 喬 杰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醫學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涵蓋領域也十分廣泛。這些成果不僅體現在較高質量學術論文上,更體現在提出疾病防診治康新策略、改寫疾病治療國際指南上。這與我國科學家在醫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開發創新技術和方法,為醫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平臺密不可分。
要加強建設領軍人才的自主培養及保障體系。堅持人是高質量基礎科學活動選題、設計、組織、實施發起者,分層培養對領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戰略家,以及能夠高靈活地開展研究和運用技術的領軍性人才。建立“多層次選拔、長期強支持、多維分類評價”的全流程人才培養體系,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引導科研人員充分、靈活利用前沿技術手段開展多維度探索,突破機制研究瓶頸。基礎研究范式隨著新型革命性技術的出現而不斷進化,研究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并在微觀細分的基礎上再進行多維度整合,基礎研究周期顯著縮短。所以需要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作用,使其為基礎理論突破作出貢獻。建議設立交叉協作基金,圍繞藥物靶點和新技術引領新藥突破,大力發展高效綠色的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的新試劑新反應,以及人工智能、類器官芯片等新技術新方法。
另外,還應對我國已有、獨有的國際領先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成果加強梳理,對這些成果的潛在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加快轉化應用進程,以防造成創新鏈與產業鏈割裂。
? ? ? ? 鄭南峰 廈門大學教授、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處于關鍵階段。這對我國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對傳統的線性科技創新模式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更多關注研究本身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亟須尋求更加全面有效的評價方式。
當前,我們很多基礎研究是一些前沿領域熱點的跟蹤性研究,難以對滿足國家需求和科技創新作出實質性貢獻。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凝練要解決的真問題,如何去真解決這些問題?這需要我們引導和發掘產業后端需求,讓產業界成為“出題人”和“閱卷人”。
針對特定的國家戰略產業方向,通過與能夠精準把握相關產業方向的研發機構緊密合作,科技主管部門可邀請跨學科研究人員、成果應用方、企業家等共同參與,從產業端梳理基礎研究的痛點問題,制定解決真問題的指南方向。結題驗收時,在追求論文或專利等成果的基礎上,也應該邀請產業后端的專家來評價,構建一套以學術貢獻和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并擇優滾動資助,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從源頭和底層解決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問題。
同時,要鼓勵青年人開拓新方向,避免研究同質化。國家科技創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高水平基礎研究隊伍的建設離不開對高素質青年科研人才的引導。當前,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往往傾向于選擇傳統的、固定的成長路徑,不愿意去冒險開拓研究新方向,導致出現研究同質化現象。因此,我們要對勇于開拓新研究方向的年輕人加大資助力度,引導他們做“有用的研究”,在解決真問題的過程中攻克關鍵基礎科學問題,使他們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 ? ? ? 顏 寧 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說起基礎研究,人們會想起自由探索。我本人也一直在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中成長至今。但是像人類基因組計劃這類目標明確的大項目顯然屬于有組織科研,極大地促進了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發現。所以,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要讓有組織科研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激發科研人員內驅力,開展“頂天立地”的科研。
所謂“頂天”,就是能在科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篇章、在世界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發現。專心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幸運。成為世界上首個發現者或創造者,簡直是人生最大的饋贈。若能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驅力,使其將才智發揮到極致,何愁沒有創新?激發科研人員的內驅力,就要給大家充分的自由,讓他們不被事務性的工作打擾,建立科研經費包干制,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由度和決策權。資助機構應長周期、滾動式地支持,依托單位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盡可能創造“科研無憂”的環境。
所謂“立地”,是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是以需求端作為問題出發點的研究。具體到生物醫藥領域就是揭示致病機理,開發新藥物、新療法。這正是發揮有組織科研的優勢領域,也能產生原創成果。我們希望科學家與臨床醫生加強合作。臨床醫生發現問題,科學家凝練問題、探索問題,支持他們在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發現,開發新療法、新藥物,助力臨床救治。
做“頂天立地”的科研,還需要避免科研評估“一刀切”,防止人才“帽子”異化。針對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應分類制定人員考核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用不同的評價體系衡量成果產出,盡量避免科研過度功利化。
? ? ? 來源:科技日報
單位介紹:
? ? ?我單位主要從事科技成果評價、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咨詢指導、區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項目戰略研討、專家考察調研、研發平臺搭建、開展科技政策培訓、企業內訓等相關業務,以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充分利用自身在高新技術領域的背景、渠道、資源及專業能力,為地方政府和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 ? ?近期相關培訓:
? ? ?3月20-22日成都|2024 年科技項目申報與經費使用管理、結題審計、綜合績效評價改革專題培訓班
? ? 3月20—23日上海、4月10—13日北京、4月17—20日成都、5月15—18日蘇州 |2024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和科研平臺建設運行、科研經費全過程管理與信息化建設高級研修班
3月27-30日重慶、4月23-26日杭州|高價值專利布局、專利檢索分析及科技成果轉化運用能力提升培訓班
3月27-30日揚州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操作實務及商業秘密風險防范培訓班
? ? ?如有相關需求可聯系: 王主任 ,電話:13426056628(同微信)
? ? ?(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最新項目申報政策消息及近期科技培訓計劃動態。)
本文標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本文地址: http://www.qqxuanwuwg.com/6729.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